Introduction

這是一個小小的系列文,一方面記錄一下架設個人網誌的一些踩坑經驗,給未來的自己指引一些方向,另一方面也趁著自己還在興頭上的時候找點題目來寫,練習邊做邊紀錄的手感,順便練練文筆、養成勤做筆記的習慣;最後如果有留下點什麼,無論是幫助到未來的自己甚至是茫茫網路上對這件事也有興趣的路人,那就真的太棒了。

總之這是個已經失敗 N 次卻又重新燃起筆記魂的肥宅的筆記軟體/個人網站心得系列文,作為系列的第零篇 (軟體工程師很堅持要從零開始數),不免俗地想要來談談自己做過的筆記大夢,還有在這個議題上所做過的一點小小研究。

以下是本系列的所有文章:

Motivation

雖然稱不上是很會做筆記,但在學生時代自詡是個滿喜歡做筆記的人,每門課結束都是厚厚一疊 B5 活頁紙,再加上考試前嘔心瀝血製作的大抄 (cheat sheet) 更是濃縮了整個學期的精華,反覆篩選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塞入最有價值的資訊的過程中,其實才真正地把稍早那些無腦抄下的筆記反芻融會貫通,因此我認為作筆記這件事情對於我吸收並理解知識是有極大幫助的。

然而工作後這個習慣便不復存在,我再也不是非常有系統性地去學習新知,而是東一點西一點在零碎時間中得到散落在各處的新觀念,就一個有點強迫症的人來說是很難整理成一份像樣的筆記的。

筆記軟體: Obsidian

  • 本質上是一個 local markdown editor,跟我當年很喜歡的 Typora 類似有著所見及所得 (WYSIWYG1) 的編輯模式。
  • 在 markdown 編輯器的基礎之上,Obsidian 加入了 links 與 graph 以強化筆記與筆記之間的相關性與連結。
  • 與 VSCode 相似,有著豐富的 plugin 生態系,內建缺少的功能幾乎都能夠從 community plugins 中找到,也有許多 themes 可供客製化。

即便 Obsidian 的連結功能如此強大,以我個人的使用情形與經驗來看,我仍舊把它當成一個 markdown editor 來編輯、隨手紀錄我的想法,而沒有時時回顧過去的筆記,串聯並反芻、消化成內在的知識,因此我自認對 Obsidian 的掌控度與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KM) 的實踐依舊十分淺薄,當然更希望能夠藉此部落格 + 筆記的形式來強迫自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部落格: Quartz + GitHub Pages

Obsidian 本身其實也有訂閱制的 publish 服務,但 $8-10/month 的價格還是讓我稍微敬而遠之 (我就客家🤑),加上 publish 出來的網站外觀有點陽春 (X) 不符我的審美 (O) (reference site),過去好像也沒有支援太多客製化的選項2,因此便不考慮;輾轉找到一些開源的替代選項,其中又以 Quartz 最深得我心,除了預設功能齊全、排版美觀且文件完善以外,作者 jackyzha0 給人的感覺也是個細膩的人,令人憧憬 (?),因此採用 Quartz 作為 static site generator (SSG),至於改不改得動 typescript 和 css 就只得請出 AI 老師來幫忙了。

部署的部分一樣找來免費的方案: Github Pages! Quartz 自己的文件就是以 Quartz 編譯並部署在 Github Pages 上的,因此理論上只要依樣畫葫蘆小小修改後應該就沒問題了 (吧。

Conclusion

本篇記錄了架設部落格的動機以及初步 tech stack 的選擇,在之後的文章中將對各自的 setup 及架構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後記

這個 markdown 的創建日期其實是 2024/06/08,但果不其然我又半途而廢,直至近日在公司想要幫小組 set up 一個文件系統/知識資料庫,才又回頭重新把坑踩了一遍,希望這次能夠順利完成🙏。

Footnotes

  1.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2. 現在好像有CSS 支援了而且範例部落格都好酷!只可惜我不會 html 跟 CSS 😔